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有感

作者:张艺莹
主要内容     

读《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有感

花与树,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因为“人文之旅”,而变得不同寻常。正如当你遇到一本与花和树相关的读物,也许你并不想去捧起它,而《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或许就会改变你的想法。

书店、图书馆里与植物有关的书不胜枚举,大部分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辨析花草,诸如“种”、“属”、“科”、“落叶灌木”等名词会让行外人不明其意。作者周文翰则很好地处理了这点,《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从更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向我们描述了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展现的是其花与树更为奇妙的人文旅途,让读者在文化与植物交汇的世界里畅游。

平易近人众喜阅

作者周文翰曾介绍说,“我与其他写这类书籍的作者不同是想从全球比较、传播的角度出发看同类、近似植物在全球如何被认知、被赋予文化意义,可能因为以前做过记者,我也喜欢追溯一系列现象后面形成的机制,比如商业、宗教、政治等等因素怎样影响人们对植物的命名、使用、传播等。”

作为本书的第一个特点,也是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巧妙地回避了那些让人眼厌心烦的专业名词,无论是整本书的布局,还是书的序言与写作的内容,都给人一种此类书籍所给不了的亲近感。

在介绍向日葵时,葵花籽便成为整篇文章的关键切入点,这在如今已是大众闲暇时的主要零食,自然会引起普通读者的一丝兴趣。松的篇章里更是将松与圣诞树联系起来。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相比于那些枯燥无味的学科理论来说,一定是更易让人接受,并乐于品味的。

古今中外游不尽

除了将科学与人文相交织,作者更是从地域化和全球化、中国和外国寻找花与树的踪迹。谈植物的引进与移植,谈植物命名在不同文化间的“迁移”,谈各国植物学家采集的标本,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眼前所看见的植物,而是脑海里历经千年沧桑,或翻山越岭,或漂洋过海的一个灵魂。

在本书中作者回顾了中国植物走向世界的历史和他在旅行中看到的各种有趣植物。例如18世纪以后中国的杜鹃花、山茶花传入欧洲,曾成英法潮流人士追捧的花卉,著名作家小仲马写的《茶花女》的主人公就因为喜欢用中国传入的一种白色山茶花“雪塔”装饰而有了“茶花女”这个外号。与此类似,葡萄、向日葵、茉莉等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植物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表达。他将本书列举到的花树的引进输出的历史做了大致的介绍,古今中外无一不谈。

文人墨客来共赏

“人文之旅”自然是少不了文学,本书的文学性也是值得称赞且会让读者喜闻乐见的。作者在介绍各类植物时,引用到许多与之相关的古诗文,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植物的外形或习性。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更是为所写之物加以点缀,赋予古人笔下的灵性。

在梅花的篇章里,作者提到了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与桃花、杏花一样,被视作易凋之物,并用了鲍照的“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来补充证明这个说法,颇具文学性。又如此篇章出现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以此表明梅花用作的想象,好像文人可以与梅花谈心交友般。

整本书还有的一大特色则是书中用到的插图精选了上百幅古今中外著名艺术家创作的美术名作、植物手绘图谱等,极具观赏性,另一方面图片的历史性则是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对各类植物的看法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由此以来,《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便图文并茂地追踪了科学、艺术、人文等方面植物的演变史。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