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有感
在文学理论中,讲究立论之前当先“正名”,亦即对立论伊始所用的概念给读者以交代。“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这讲究的是概念清晰其次表达论证有逻辑。
读《文学理论入门》一书,该书并没有向我们传递一个定论,这让我在初读此书时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但在仔细阅读之后,发现卡勒并没有有意识地去隐蔽自己的观点,也不是文学理论的本身就是隐晦复杂的,而是作者以尊重历史和他人为前提,在充分评介相关理论的同时阐发自己的一家之言,为他人的讨论预留了空间,而不是下一个定论灌输进人们的思想里。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自主思维辨析是非,进而形成自己的倾向或立场并参与到作者的“头脑风暴”里面。
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首先作为一部面向一般读者的通识读本,篇幅短小,内容简明扼要。在读本中,以理论为主导,从文学、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身份、认同和主体以及叙述、述行语言为话题衍发出几方面进行了探究。在这本书里,卡勒要阐述的重点并不在于解说各种理论流派,当然也包括他说的解构学派本身的知识,他要揭示和分析的主要对象,实际上是不同的理论流派在它们研讨文学问题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共有的“趣味和力量”,它们来自“对常识的广泛挑战,对意义的产生和身份形成的探讨”。其后论述“打破学科的理论”,“以言行事的理论空间”等,总体而言,在对文学的定义上,卡勒给予了我们解答并提醒了我们对每一点论述,从一个视角开始,也要为另外一个视角留有余地。
在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学理论入门》第一章中描述了“打破学科的理论”:不仅仅是指文学的理论,而是指纯粹的理论。在书中,他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劳拉和迈克为什么分手了?”“嗯,按照我的理论,那是因为……”。根据对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福科伦性”和“德里达论写作”对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对“理论是什么”进行了说明。
同时,卡勒对语言的描述:一种语言不是为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范畴提供名称的“系统命名法”,每种语言都是一种概念系统并非形式系统,比如在我们给猫、狗取名,而狗、猫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在与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理论界中观点的分析,常识的观点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来论证语言既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又是对它产生质疑或进行消解的基地。以及从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德里达、巴特勒等观点举例对述行语言进行了讲解,在述行语中的做和说的结合。
其后在语言文学的基础上,对文学的依赖做出了大量解释。在对修辞手法、体裁上进行了主要的分析。在讲述修辞手法上,举了大量的实例。如解释隐喻,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称乔治是头驴,或我的爱是红红的玫瑰”,即我们就是通过已知的事物认识了我们之前不了解的事物。华兹华斯的名句“孩子是成人的父亲”,向读者传递了更加细微复杂的理论见解。
既然文化研究是从文学研究中生成的,那么文学理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以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研究为例,在我国30年代的文化主要以“京派”和“海派”向外辐射,其文化形态主要为城市文化形态,因为广大的农村教育出奇地落后,民众基本上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的状态。周作人就已经提到,“文学和政治经济一样,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文学是文化中的一个部门”,文化就顺理成章地被人视作为文学理论这一特殊的“精神文明的产物”最为核心的“环境”。文学研究方面涉猎广泛,这是我自身对于这一方面浅薄的思考。
理论对于初次了解的人来说,真正困难的地方在于:理论是永无止境的,它不是那种你能完全掌握的东西,不仅因为永远有新的需要了解,更令人烦恼的是,因为理论本身就是推测的结果,是对作为它自己基础的假设的质疑。不管你是否精通理论,你也说不准自己是否应该了解哪一位大家的理论构造。正如卡勒所说,理论不会有和谐的答案。它不能给我们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以及其意义起到了哪些作用。在我看来,理论的确是一门深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