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说陶潜赏菊饮酒,羡其田园之乐。而林逋之隐逸潇洒,梅妻鹤子的隐士之风,几成为中国隐士的象征。
后世人称的和靖先生,名逋,字君复,汉族,是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生于浙江大里黄贤村(一说杭州钱塘)。宋史载:“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足以见他甘于贫困,不趋名利。及长,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未娶妻室,惟喜植梅养鹤,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逋生于吴越,家族世代奉儒,根据《咸淳临安志》载,林逋祖父林克己,就曾为吴越王钱氏的通儒院学士。由此可见,林逋的学问和思想之根源在于儒学。儒学先师孔子以“仁道”运用于早期儒学的的基本范畴,仁的伦理道德不仅包括“忠恕之道”、“克己复礼”,而且还包括“恭”、“敬”、“惠”、“义”、“宽”、“信”、“静”、“不忧”等。这些思想在林逋的诗文中均有体现,尤其在他的《省心录》里,如“事亲孝者,事君必忠”、“以礼义”为交际之道,以廉耻为律己之法······在林逋身上,儒家的道德完善与道释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互为表里,表现出一种清高脱俗的节操和高雅闲逸的人格。
在其诗歌方面,林逋作为北宋王朝的一位重要的隐逸诗人,其《林和靖诗集》四卷传世,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诗歌,都得到了后世的好评。林逋性情孤高,襟怀冲淡,但其诗歌别具一格,浑融涵厚、气格高雅,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他诗歌还体现了“适性情”的诗歌创作思想,更多地表现了诗人自我情怀。如最为出名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功地描绘出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咏梅诗在梅花审美认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拓了文学创作领域中梅花较为固定的高雅清冷,坚贞的意象。
在书法绘画方面,林逋善于绘事,可惜画没有流传下来。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似于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其书法得到了许多名家的赞赏,如:陆游称其书法高绝胜人;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可见林逋文学领域造诣很深。
林逋是一位隐逸的才子,是一位孤高清冷的名士,是一位远离江湖不问世事的公子。与陶潜相比,林逋多了一些清冷孤高,少了一些田园忙碌的烟火气。所谓“梅妻鹤子,卓然不群”,就是林逋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