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0月4日伴随着国庆未末的热闹,我和家在省外的室友一起吃了重庆老火锅便匆匆忙忙导航着来到了成都博物馆,作为一名成都人非常羞愧这是我第一次的成都文化经历。
我们来的不算晚,这里便已排起了长龙大队足足拐了四道弯,我一边感叹着国庆期间的车水马龙,一边惊讶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昌盛带来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终于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想想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欧美文化所望成莫及的,接下来我要介绍的便是我大中华的文化瑰宝——皮影戏。
来到了馆内我和室友看了楼层介绍便一致同意上五楼看皮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厅内我发现皮影戏不是一个地区所特有的,而是中国的南南北北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皮影戏。
我们感叹着上了楼,换到下一个展厅是个很暗的小房间是介绍皮影制作的,旁边的墙上是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刻刀,这时我才隔着玻璃凑近看了皮影上那些小巧精致的镂空,可以想象出制作工人们头上豆大的汗珠手上却异常冷静小心镂刻小心敷彩的样子,当然制作一个完美的皮影工序复杂得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烫平、缀结。我觉得最精髓的部分便是缀结,这是让每一个皮影活过来的最重要部分,能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演绎出各种不同的精彩故事。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而我最喜欢的便是《杨家将》、《三国演义》,里面的武打场面更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且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走出皮影戏厅,感叹着小小的皮影所汇集的历史长河,带着我们从南走向北,从古走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