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绺清冷的月光跌落在我的书桌上,仿佛给了那一页灰白一点光晕,我只轻瞥一眼,原本风平浪静的内心便又开始起起伏伏,只是这一次,我不知是否还能与加缪相遇,与他笔下的默尔索相逢。
“烟不离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拥抱荒谬”是对加缪再好不过的评价,初次接触他的文字,深感苍白,淡若白开,甚至对他有着极度贬义的看法,字里行间渗透的尽是他的冷血与无情,我不懂为何对于如此庄重神圣的葬礼也可以如此敷衍,我的难过,菲赫兹的难过,似乎都超越了他本身,而他只是象征性的走个形式,即便是葬礼结束之后,他也没有丝毫的波动,甚至觉得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母亲的与世长别未激起与自己最亲近之人的内心一点波澜是多大的失败,不止如此,默尔索的爱情观亦是让我抓狂,对于玛莉问他是否结婚的问题,他一脸无所谓,做起事来不思后果。工作上,也只是求个安稳,不知上进,即便薪水微薄,也不去寻找更好的工作,安于现状,在我的观念里,就是一条大号的咸鱼。加缪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么浅层的东西必然不是他所想表达的,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是这本书本身意蕴太浅,还是我压根就还未走进他书里。
再次翻开此书,想从中寻找些什么,却只是徒劳,我的耐心也渐渐不如刚开始。直到有一天,一个夜里,许是午觉睡的时间长了,即使夜深了也毫无睡意,蓦地想起了默尔索,细细想来,觉得男主的行为有些不符常理,仿佛默尔索所有的冷血无情都显得那么刻意。一开始我觉得是为了表现默尔索麻木与自甘堕落,后来读到了他被审判的段落,忽然萌生出了一种很深沉的同情,在法庭审判中,默尔索丝毫没有发言的权利,检察官、律师都在为他不断地强调道德罪名,从一开始母亲葬礼上的冷漠到与玛莉恋爱,再到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以及宗教问题。似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希望默尔索是个邪恶而又一无是处的人,因此他被判了死刑,不是根据他杀人来判的,而是在母亲死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
在人们的观念里,母亲死了就该落泪,和女朋友厮混不合礼法的,这一切好像就是自出生以来就规定好了的,这些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要么人们会被同化,要么就是处于他的对立面,换个角度说,默尔索仅仅是给自己一个明显的独立性,他不愿媚俗的在人们眼中表现自己在母亲死后有多难过,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活得真实,因此他也不愿去解释去争辩,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其实他也很绝望,无奈之下便也选择了自我放弃。他的确是杀了人的,但只是受了外界因素激发了其潜意识里的想法。
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经历,他在书中到提过一起捷克斯洛伐克惨案,这个案子出现在他的多部作品之中,在《异乡人》中也有写到,讲的是一个人外出闯荡,欲成富豪,姐姐和妈妈在老家经营小旅馆,25年之后梦想成真,欲寻其母,于是带着孩子妻子回到了老家,为了给妈妈和姐姐一个惊喜,他先独自到了小旅馆,由于时间太长他的母亲居然没认出他,于是他故意在这要了个房间,并有意炫富,后来他的母亲姐姐杀死了他偷走了他的钱财,第二天他的妻子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透露了他的身份,她们得知此事,母亲上吊,姐姐跳井默尔索的观点便是错在儿子,他认为家人之间不应有谎言与欺骗。的确,世界看起来就是个荒谬的存在,没有人见过上帝,但却有那么多人都相信这种超乎感知范围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世界关于道德的种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又能靠什么支撑?又凭什么用大家所认为的想法来定义对与错?
书的灰色封面上写着一行:我知道这世界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他知道,世界是荒谬的,便也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