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但丁的《神曲》和米尔顿的《失乐园》。都是说路西弗因为不愿意诚服于圣子基督,于是带领一大批天使造反,但是失败了。成王败寇,原本为天使的路西弗在浑沌中坠落了九个晨昏才落到地狱。后来上帝重新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亚当夏娃。堕落的天使路西弗为了复仇和东山再起,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吃了智慧之果,再利用夏娃引诱亚当违背神的禁令。于是人类也开始堕落,地狱之门洞开,从此以后,罪恶,疾病,死亡遍布大地。
相信很多人在读了作品后,对上帝的形象产生了怀疑,反而魔鬼撒旦的形象“英雄”了起来。包括我开始读《失乐园》就觉得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很有聪明又有魅力的悲剧英雄,“BettertoreigninHell,thantoserveinHeaven”(最好在地狱里统治,而不是在天堂服务)这样很有哲理的话很值得人咀嚼。米尔顿借魔鬼之口说:Themindisitsownplace,andinitselfcanmakeaheavenofhell,ahellofheaven."(心灵是自己的地方,而它本身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我感觉就快要迷上这个虽败犹荣,向往自由意志,有着反抗和冲突特质的落魄魔鬼了。可能作为读者的我已被魔鬼引诱了吧。路西弗选择了自由,同时这也决定了他的堕落和最终的毁灭。也许撒旦和人类一样一辈子受欲望,情感,冲动的影响和控制。然而魔鬼比人类勇敢,选择了以毁灭为终结的自由。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说,这也许就是受世俗欲望左右的我们未能做出选择也没有勇气走向自由的尽头而依然存在的原因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整个《失乐园》置于十七世纪后宗教改革及新教神学的背景之下,弥尔顿对自由、救赎、原罪、归正等核心神学问题的阐释让我们感到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同样文艺复兴初期的但丁的《神曲》里也有很多矛盾。作品里不乏但丁自己的私欲(这也许与他被流放的不幸的遭遇有关)比如承认世俗之爱把喜爱的女子亚特丽齐最为游历天堂的引导人。但是但丁仍然认为贪欲是万恶之首,所以在《神曲》的地狱篇里为最后一层,即惩罚最严厉的一层。这里我理解的比较简单,即放纵的自由导致欲望的膨胀,所有酷刑的逻辑,就是你在人世间犯了什么罪行,在你的肉身死后,灵魂就要承受相应的惩罚。但如果虔诚信仰上帝一心向善,天堂就为你敞开大门。其实抛开自由意志和毁灭性,光是跟在但丁和维吉尔后边看看地狱和炼狱的恐怖情景,游览这个想象力丰富的奇幻世界也让人大呼过瘾了。
有句话“荷马史诗影响了维吉尔,维吉尔影响了但丁”在维吉尔的晚年著作——配得上“巨作”一词的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里,就有一个为了自由而走向毁灭的人物——狄朵。史诗的其中的几章讲述了埃涅阿斯邂逅失去丈夫的女王狄朵的故事。虽然他们两人的相爱是特意安排,但由于埃涅阿斯虽然不舍但决然离去使得伤心欲绝的狄朵在烧光情人的遗留物后诅咒埃涅阿斯及其将建立的未来国度罗马,最后借情人之剑自杀而死。这里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这个女人的自由意志,用自杀来摆脱情感欲望,终结哪怕一点点受控制的存在。个人认为这和司马公笔下拥有生命“大气象”和自由意志的的项羽,以及曹公笔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林黛玉非常相似,同样都是在自由的道路上狂奔,最后走向毁灭的尽头。就如同路西弗明知道和全知全能的神作对注定会是失败的结局一样,依然毫不掩饰的表现出叛逆。他们追求的自由是以伤害和毁灭的是自己为代价的,同样的,他们抛弃存在,也得到了想要的自我和自由。
另外,有一种对自由和真善美的向往和偏执,叫做维特。少年维特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文艺青年的形象,非常的真实生动。或许很多人喜欢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原因就在于每个时代都有一批对爱情和理性怀抱着教徒般虔诚的人,他们有着殉道者一样的执着,有着狂热的致命的偏执。他们大多不被理解,自愿选择自由而走向毁灭,就像愿意为一段令人绝望的爱情走向死亡的少年维特,在艾伯特看来自杀是懦弱的表现,而对于维特而言,自杀则是唯一的解脱,代表着自由。苟且的行尸走肉般的活,还是壮烈的为自由而死?可以想象无法改变世界又不愿像现实妥协的人心中的痛苦,一边不想放弃挚爱,一边又不愿破坏好友的家庭,于是只有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小的时候我不太理解维特的所有生活为什么偏要围绕着绿蒂,但现在慢慢那懂得了维特的执着和善良,世界这么大,这一生能够遇见自己最挚爱的人是多么幸运的事啊。也许正是维特的“纯粹”和“洁净”,这种愿意为生命中最灿烂的光明赴死的对自由的向往,才使维特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与歌德早期创作的维特不同,《浮士德》中歌德笔下的老博士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更多地给了我启发和教育意义。虽然是错综复杂的长诗,但情节很简单,就是“两个赌局”。而浮士德的是公认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断鞭策和反省自己的励志形象。在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以及和自己的的不断博弈中我看到一种另一种自由意志,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自律给我自由”。我们知道一旦浮士德受不了诱惑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的时候他就完了,就会被魔鬼带走灵魂而走向毁灭。而歌德的哲学和方法论告诉我们,做一件事的动机是善是恶不要紧,要紧的是保持警惕,时时反省不要沉溺和放纵。相信很多人都在读《浮士德》的时候着迷于魔鬼梅菲斯特,我们身边有着梅菲斯特这样聪明犀利却浑身上下都是负能量的犬儒主义者,可以用“邪魅”来形容他们,当然了,把你引入歪道的人没点魅力怎么行呢?但在梅菲斯特尽全力把浮士德引向邪恶的时候,浮士德也凭着良知和自我反省,最终做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浮士德的神性和魔性的不断斗争的过程就是他追求自由的过程。梅菲斯特和浮士德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无所不为,后者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善良和恶魔的根本区别。人有私念和欲望很正常,但是不择手段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停留在自我满足的境地,那才是放弃自由,走向毁灭的时刻。
综上,通过不同作品中人物情节所体现的自由意志和毁灭性,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读者有不同的解读。我个人的观点和分析也不尽成熟,但是这学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重新读曾经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接触新的外国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和伟人和对话,都是一件令人开心畅怀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