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风格
摘要:文章以讨论哥特式风格的建筑、音乐、文学、字体、着装、电影等内容为主,并挖掘该风格的特征,起源等,深层次探索哥特式风格的内涵,以及在讨论和介绍的过程中附加对现世的影响。
关键词:哥特式;文学;建筑;艺术;影响
哥特式风格作为一种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文化样式,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欧洲的文化发展,在下文的分类讨论中,会着重以哥特的起源以及发展,影响为讨论重点。
一、“哥特”(Gothic)该词的来源
哥特(Gothic),又译为“歌德”,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即“哥特”,虽然该概念的感觉非常阴郁,但是却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哥特式的艺术造价非常高。
二、哥特式风格在各方面的影响
1、哥特式风格对建筑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最初对建筑的影响深远,现在遗留了许多处建筑例如:亚眠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沙特大教堂、巴黎大教堂、圣马可山大教堂。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2.哥特式风格对文学的影响
哥特式文学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特朗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MaryShelley)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我所阅读的哥特式文学中,《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为一部哥特式风格非常显著的文学作品,《弗兰肯斯坦》中也能体现出作者所处的时代的人性的扭曲。一般认为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为哥特式文学鼻祖;而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即布兰姆·斯多克(BramStoker)的《德拉库拉》(Dracula),吸血鬼是其中的主要元素,并且加入了吸血鬼的插图,由此,许多影视作品都可见此作品的身影。哥特小说在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达到繁荣,但它并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描绘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是通过揭示社会的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来深入探索。哥特小说渐渐从通俗小说的“边缘地位”走向主流,形成突出而独特的哥特传统。
3.哥特式风格对音乐的影响
早期的哥特式音乐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传统音乐极端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尤其是以许多朋克乐队为主,如哥特金属乐队,玛丽莲.曼森。哥特摇滚一般来说有如下特点:阴暗,颓废,冰冷,有恐怖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和绝望,表现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富有艺术气质。早期的后朋克对于生命的诠释往往饱含着沮丧与绝望。就音乐风格来说,此时期的英国哥特音乐被称为NewWave,其在摇滚乐中加入了大量的合成器(键盘),以及前述的哥特元素,甚至也带有电子味。而Gothicrock/NewWave在传入美国后则进一步发展出industrial的分支,著名的团体有Ministry和NineInchNail等;另一方面,在欧洲则更驱向电子乐发展。而虽然哥特音乐在欧洲各地多朝向电子乐发展,同时也有一些其他的变形,但事实上哥特式的金属乐也在90年代初期开始蕴酿,并终于在1995年由挪威名团TheatreofTragedy的首张同名专辑昭告了哥特气氛金属时代的来临。不过在开始谈哥特金属前,我们不得不先从毁灭金属(doommetal)讲起,doommetal是一种沉重、黑暗、缓慢、忧郁而哀伤的音乐型态,有人认为doommetal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BlackSabbath的首张同名专辑,及随后的专辑,不过真正doommetal风格的确立则是从瑞典名团Candlemass于1986年发表的专辑开始。相当多的doommetal团都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时诞生,随后的英国名团MyDyingBride更将小提琴的编制纳入其中,成为了日后凄凉派doommetal乐团借镜的先驱。TheatreofTragedy的几项特色都成为此后哥特派金属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已成为今日主流风格的gothicdeath,如采deathmetal残暴男腔(甚至是blackmetal的尖吼黑腔)搭配柔美女音的对唱形式,这正是色浪漫的哥特精神,这种对比作风亦象征着黑暗(死腔和金属乐部分)与光明、生命及爱(女音、钢琴和交响部分)之间的对抗。不过欧洲各国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gothicmetal亦发展甚至延伸出许多不同的形态,除了gothicdoom外,在荷兰则由TheGathering奠立了以优美女音做为主唱、着重心灵感受的纯gothicmetal,其主唱AnnekevanGiersbergen飘渺而浑美的音色,可说是gothicmetal界的完美典范,在稍后的另外两支荷兰gothicmetal团WithinTemptation及AfterForever,也都以拥有音色近似Anneke的女主唱著称,足见TheGathering对荷兰歌德金属的影响力。不过TheGathering却在近期逐渐转变风格,金属成份已愈来愈淡。因此,哥特风格音乐在某种层面上是代表着消极情绪的,并且与厌世有极大的关联。
4.哥特式风格对字体与着装的影响
在字体方面,是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哥特式风格的字体,而字体的主要特点为瘦削、细长、诡异、复古、华丽,带有些许阴暗、神圣的色彩。哥特字体主要应用在拉丁字母体系(如英文、德文、俄文、法文等),中文字库中尚未出现广泛普及的哥特字体。在着装方面,颜色以黑色(dark)或其他暗色系为主,如海军蓝、深红。可以比较透,但不会裸露。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外表,或是想要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标准,亦或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妆容以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五芒星,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则是最主要的构成元素,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必不可少,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
5.哥特式风格对影视的影响
哥特电影被认为起源于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拍出了一部名为《历代的巫术》的电影,这部电影里,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元素第一次成为电影的表现主题。1922年,德国导演茂瑙拍摄了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成为了人类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1990年,一个名叫蒂姆·波顿的导演找到了一个名叫强尼·戴普的演员,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掀开了。著名的哥特风格电影包括《剪刀手爱德华》、《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乌鸦》、《狼人》、《断头谷》、《魔咒女王》、《僵尸新娘》等等。然而在动漫方面也有非常体现哥特式风格概念的作品,如《吸血鬼骑士》,其中的吸血鬼的元素就极大地体现了哥特式风格;以及经典动漫《潘多拉之心》,不仅以“潘多拉的魔盒”的故事作为背景,并且以十字架等元素作为辅助,作品的哥特式风格极度突出;还有长篇经典《黑执事》,以吸血鬼为主题,阴郁、黑暗和恐怖的氛围也是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电视剧则有《断头谷》。
三、哥特式风格所产生的精神风貌
为哥特次文化定义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并不太容易,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心境及审美观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有部分是受到浪漫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的启发。黑暗、神秘、病态的印象及心境也存在于传统浪漫主义的哥特小说中。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恐怖感及对超自然的畏惧普遍存在于大众文学中,并持续到现代的恐怖电影。哥特另一个核心元素是滑稽夸张及自我戏剧化,出现在哥特小说和哥特次文化中。哥特次文化的成员一般都不支持暴力,而是容忍暴力。许多媒体错误地将哥特此文化与暴力、对少数族群的敌意、白人至上和其他仇恨连结在一起。然而,暴力和仇恨并不是构成哥特思想的元素,相反地,部分哥特思想是由主流文化希望忽略或遗忘的社会或个人罪恶的认知、了解、悲痛所组成。这也是哥特音乐中极为普遍的主题。阻碍明确定义哥特思想的第二个原因是哥特厌恶政治的特质。在19世纪,个人对于社会规范的蔑视是非常大胆的事情,但远远比不上今日的激进程度。因此,哥特次文化的反抗性是有限的,并且吸取了西方核心文化的意象。不同于嬉皮或朋克运动,哥特次文化没有散发政治讯息或呼吁社会运动,而是强调个人主义、对多元化的包容、创造力、理智主义、厌恶社会保守主义和倾向温和的犬儒主义,但这些想法也不是适用于所有成员。哥特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审美观上,而不是道德或政治。哥特当然有其政治倾向,范围可从社会自由主义到无政府主义,但他们不会特别表达出来,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相反地,政治立场如同宗教,被视为与个人观念有关。哥特的双面性,有着它的独特韵味,并不能说明哪一方面的感觉更突出,但是好和坏是相称相生。
四、结束语
哥特式风格以阴郁黑暗为主,但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这是非常有个性的,也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2005-03-20.林斌.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
2008-04-01.郑荣华.广西师范大学.《哥特建筑和哥特文学的融通性研究》
2015-04-10.刘肖君.曲阜师范大学.《哥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