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美学初涉 ——关于《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作者:邓岚予
主要内容

一、引言

我们行迹匆匆,迈步走过美的历程。当我们看尽世间的繁华,看腻灯火的阑珊,我们不禁迷惘困顿,美究竟是什么?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是我涉猎的第一本美学著作。书里的文字很美,美得深奥。但正是在如此艰涩难懂的文字背后,我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流淌千年的岁月痕迹里,细枝末节处美的力量。毋庸置疑,这是关乎心灵的一次矛盾而充实的洗礼。

二、内容概述

从远古时期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产生的“龙飞凤舞”图腾,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描绘世俗人情的明清文艺思潮,李泽厚先生带我们回顾了中国千年的历史,他引发了我们对美的思索,对历史的回味。

从目录我们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李泽厚先生从时间维度出发,有机、有序地向读者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门类或艺术风尚。诚然,《美的历程》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著作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别。本书不在于分门别类对美进行情感性的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三、理论与方法

“有意味的形式”是在本书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三节提出的一个理论说法,即“审美沉淀论”。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制陶工艺不断发展,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提升,陶器不再仅仅作为使用器物存在,人们开始注意到了陶艺品的审美效果。色彩、线条等形式的变化,构成了原始陶器审美的形态。从写实化的物态形式到抽象化符号化的意向,便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有意味的形式”形成的过程。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19世纪末提出的。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他强调了纯形式的审美性质,审美感情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

正如在《美的历程》中提到的,在原始图腾的不断变化,但其含义不但没有消失,而因图腾的简约化更多的遍布陶器器身。可见,简约化的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的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就是积淀;内容基点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这个由原始动物形象和符号化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诚然,生活中,我们也能对“有意味的形式”即“审美沉淀论”进行运用。

《牛的变形过程》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从繁复工笔下一只栩栩如生的牛到一只抽象简化的由线条构成的牛,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罢。简洁有力的线条承载了毕加索非常复杂的一系列思考。这个思考的形式、模式、特色、取舍等等过程,直观的表现了毕加索本人的思想。毋庸置疑,简单的事物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审美沉淀的过程。

四、扩展讨论

通过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不论是像原始图腾、青铜饕餮等艺术实物的狞厉之美亦或是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这一类的艺术精神的圆纯之美,都无不记录了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的历程。诚然,美的历程贯彻我们生活始终。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形态各异,纷繁复杂文学艺术现象,给人以不同层面的美的感受。而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发展走向。文学艺术的形式也沉淀了每个时期人们不同的情感、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等内容。而《美的历程》则在对美学的概述中向读者朋友们放映了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生活。

五、评价

《美的历程》一书回顾巡礼了远古中国到近代明清这一时期中美的演化历程。从龙凤图腾的来历到狞厉的青铜,从先秦诸子的理性精神到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的形成,以及普世之音佛陀世容、盛唐诗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再到最后的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鸟瞰中国文明发展的角度。诚然,全书短短十几万字将华夏民族的文明高度凌冽地呈现出来,文字难免生硬艰涩。而透过这些深邃的文字,我们却逐渐欣赏到一幅幅以时间为脉络的震撼人心历史文化美景。但闭书回想,这些美却又无不存在于细枝末节处,让灵魂为之一颤,心灵受到洗礼。或许这就是美学的力量的吧。

六、结语

《美的历程》让我们进一步明白,无论阳春白雪的上层文艺还是下里巴人的下层文艺都是美学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而这些由经济政治决定的文化特性却无不沉淀出美的历程。

注释:

1.《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1981年首次出版。

2.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3.“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美的历程》词条;李泽厚词条;“有意味的形式”词条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